当前,中国居民消费不足问题成为研究与讨论的焦点。从消费率和人均消费金额看,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然而,CF40研究院6月15日发表的CF40研究·简报《中国的消费水平远没有看上去那么低——基于实际消费量的比较》提出,如果从实物消费量的角度来观察,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各消费领域的差距远没有那么大,主流方法对中国消费水平的衡量存在系统性低估。报告发布之后吸引业内广泛关注和学习,现公开全文,供读者参考交流,助力深化消费问题研究。
我们认为,中国消费水平被低估的根本原因在于价格优势和汇率偏离。中国的人均消费水平实际上应该高于墨西哥(约为10000美元),且至少可以达到日、德、法等主要发达国家40%-50%的水平。换句话说,如果从实物消费量角度衡量,中国的消费水平或许会比当前按金额统计显示的水平高出一倍左右。
具体而言,在食品消费方面,中国已达到并超越发达国家水平。制造品消费中,中国的实际消费量与相似发展阶段国家基本持平,虽略低于发达国家,但两者差距远小于消费金额显示的差距。住房方面,中国居民人均住宅套数和建筑面积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服务消费领域,中国在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的消费量及效用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旅游消费略有差距。
但我们提示,尽管中国消费水平已经不低,但在数量扩张和质量升级方面仍有显著提升空间;主动提升消费以实现更平衡的贸易结构,既有利于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 本文作者系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于飞、郭凯。本文版权归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复制或引用。受版面所限,略去正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
一、为什么要比较实际消费量
关于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一直是研究与讨论的焦点,衡量消费水平的指标也有很多。
首先是居民消费占的比重,也就是消费率,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消费在整体经济中的重要程度。从消费率的角度看,我国的消费水平确实相对偏低。我们在CF40研究·简报《扩大消费的政策选择与排序》中通过资金流量表的数据计算了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发现中国的消费率与类似发展阶段经济体相比处于偏低水平。但是消费率指标无法准确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的绝对值。
其次是通过汇率调整,可以将不同国家人均最终消费的货币单位统一,进行绝对值的比较。我们这里选取了5个经济体来和中国进行比对,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墨西哥。其中,墨西哥与我国人均GDP水平较为接近,可以视为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类似的国家样本代表;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作为发达国家,人均GDP均高于我国。
如图1所示,我国和墨西哥的人均GDP水平比较接近,分别为1.26万美元和1.38万美元,但我国的人均居民消费为4936美元,仅为墨西哥的一半,这也意味着我国的消费率远低于墨西哥,墨西哥2023年的消费率为70.3%,我国却为39.1%。我国居民消费的绝对值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大,人均居民消费分别为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的8.8%、26.8%、18.2%和20.7%。
换句话说,从人均消费支出金额来看,我国的消费水平不仅只为墨西哥的约一半,也不足日本的三分之一,更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我国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远低于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发达经济体。
最后是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人均消费绝对值。虽然汇率调整统一了价格单位,但是却没有调整不同国家价格水平的影响。在比较不同国家的消费水平时,我们往往会选择使用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数据来避免价格因素的影响。购买力平价的核心在于构建相对价格指数:首先收集各国在衣食住行等各领域的价格数据,然后按照一个消费篮子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形成综合价格指数,最终用消费总额除以该价格指数得到实际的消费水平。
如图2所示,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中国人均GDP为2.45万国际元,人均消费为9586国际元,分别为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墨西哥的17.1%、35.3%、28.5%、33.5%和59.6%。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我国人均消费绝对值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有所缩小,这说明我国的商品与服务价格是相对偏低的,但尽管如此,我国的人均消费绝对值看起来也是严重偏低的。
不过,购买力平价调整结果的可靠性高度依赖于价格指数估计的准确性。根据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ICP)2021年最新数据,中国GDP的综合价格指数为97.9(以世界平均水平为100)。然而,通过与其他经济体的细分领域价格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该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高估。
以服装鞋类为例,数据显示中国价格指数为165.8,远高于中国香港(99.4)和美国(122.7),意味着中国服装鞋类的价格被认为比中国香港高出67%、比美国高出35%。类似的高估现象在食品、家具装修、教育等多个领域均有所体现(详见附表1)。如果这些价格存在高估,那将直接导致对中国居民实际消费的低估。
因此,我们认为一个更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直接从实物消费量的角度来观察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考察我国居民消费与其他经济体差距在哪里。当然,由于对每个国家所有消费领域的全部商品进行详尽统计是几乎不可能的,为了避免消费习惯和供给结构带来的差异,我们将选取消费结构中占比大、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品类进行系统比较,并且重点关注各类消费最终所能带来的效用。
二、食品消费
食品消费是所有消费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包括了谷物、蔬菜、水果、肉类、鸡蛋、奶制品等多个品类。考虑到不同经济体之间的饮食结构和食品供应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在食物消费的分析中,我们主要关注食物摄取的最终结果,即能量与营养物质的摄入情况。
我们用人均卡路里供应量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居民获取和消费能量的核心指标。如图3所示,中国的人均卡路里供应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961年的约1400千卡/天持续上升至2022年的3453千卡/天。
与发展阶段相近的墨西哥相比,中国的人均卡路里供应量在2013年超越了墨西哥。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2002年超过了日本,并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这其中有一定的中日两国饮食结构差异的原因。法国与德国2022年人均卡路里供应量分别为3505千卡/天和3573千卡/天,我国已经基本追平法国与德国。同时,中国与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到2022年时中国的人均卡路里供应量达到了美国的90%。
在营养物质供应方面,我们选取蛋白质供应量作为代表,中国居民的人均蛋白质供应量同样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如图4所示,从1961年的40克/天增加到2022年的128.5克/天,增长了约3倍。
需要说明的是,2010年之后,粮农组织(FAO)在统计方法和人口数据方面进行了更新,因此许多经济体的数据在2009年到2010年期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跃升,其中中国上调的幅度最大。
横向来看,中国的人均蛋白质供应量在2009年时就超过了相似发展水平的墨西哥,在2008年时超过了日本、2012年超过了德国、2015年超过了法国。到2021年,中国的人均蛋白质摄入量达到了125.9克/天,超过了美国的水平。中国在蛋白质供应量方面目前已经完全达到并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消费量来看,中国居民在食物消费方面不仅超过了相似发展阶段的国家,也达到并超越了部分发达国家的水平。例如,按照汇率调整后的人均消费金额来计算,中国的消费水平不足墨西哥的一半和日本的三分之一,但显然我们在食品方面的实际消费量并不低于这些国家,无论是卡路里供应量还是蛋白质供应量,我国都超过了日本和墨西哥。因此可以说在食品消费方面,中国的消费量并不低,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并不存在明显差距。
三、制造品消费
制造品的品类繁多,我们搜集了几种主要的品类,涵盖了服装鞋类、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和汽车等领域。其中部分消费量的数据来源于第三方数据平台,其统计数字的绝对值可能存在一定误差,但是数据的相对大小、量级和趋势仍有一定的参考性。
01
服装鞋类
中国服装鞋子的实际消费量与发达经济体存在一定差距,但与相似发展阶段的国家基本相当,按消费量计算的差距要小于按人均消费金额计算的差距。
如图5所示,中国人均每年购买服装的数量基本稳定在22件左右,没有太大的波动,与墨西哥大致相当。日本、法国、德国和美国2024年的人均服装购买量分别为37件、43件、55件和90件,分别相当于中国的1.8倍、2.1倍、2.6倍和4.3倍。这些国家的整体人均消费分别是我国的3.7倍、4.8倍、5.5倍和11.4倍。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我国居民在服装上的人均购买量并没有整体消费的差距那么大。
在鞋类消费方面,根据Statista的数据,中国人均购买鞋子数量基本稳定在每年2双左右,日本和墨西哥也基本处在这一水平。法国和德国的人均鞋子购买量分别稳定在3双/人和3.5双/人。美国的鞋类消费量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在较高水平,为人均每年5.6双,大约是中国的2.5倍。
我们又找到了《世界鞋业年鉴2023》中的数据作为补充。根据年鉴的数据,中国2022年人均鞋子消费量为2.78双/人,略高于墨西哥的2.45双/人,日本、法国和德国的消费水平较为接近,在5双/人左右,美国的人均鞋子消费量最高为8双/人。
02
家用电器
中国的人均家用电器消费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某些品类的消费量已处于较高水平,尽管部分品类与其他发达经济体仍有差距,但按消费量计算的差距要远小于按人均消费金额计算的差距。
中国的人均冰箱购买量在2021年之后有所上升,平均一千个人购买35台冰箱,略低于墨西哥的38台、法国的39台和美国的40台,德国和日本的人均冰箱购买量略高一些,分别为45台和48台。相对冰箱而言,冰柜的市场规模较小,2024年中国、美国和墨西哥的消费水平均比较接近,千人购买量在8台左右,日本与法国的冰柜购买量比较接近为11台/千人,德国略高一些达到13台/千人。
在洗衣机的购买上,中国近几年保持在26台/千人的水平,与墨西哥的28台/千人非常接近,低于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2024年日本、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洗衣机购买量分别为36台/千人、39台/千人、41台/千人和42台/千人,与中国的差距不到2倍。
在空调购买方面,中国每千人的购买量是31台,虽然与日本的78台相比差了很多,但还是要高于其他样本经济体。2024年美国的千人均空调购买量为26台,法国13台,墨西哥8台,均低于中国的消费水平。
03
电子产品
中国的人均电子产品消费量较其他经济体确实是偏低的,也低于相似发展阶段国家的消费量。不过即便如此,中国的电子产品人均消费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也要小于按人均消费金额计算的差距。
近几年各个国家的人均手机购买量普遍呈下降趋势。我国的千人手机购买量自2018年的282部/千人开始持续下降,到2024年温和回升达到192部/千人。2024年,我国千人手机消费量略低于德国、法国、日本和墨西哥,但是差距并不大。美国的千人手机购买量要远高于其他经济体,2024年达到388部/千人,是中国的1.5倍。
电脑市场上以笔记本电脑的消费为主,台式电脑的消费体量较小且近年来各国均呈现下降趋势。中国的电脑消费量不及其他经济体,2024年千人笔记本电脑的购买量为10台,低于墨西哥的15台;远低于发达经济体,其中美国2024年的笔记本电脑消费量为48台/千人,是中国的4.8倍,法国的消费量为39台/千人,是中国的约4倍,日本和德国的消费量为34台/千人,是中国的3.4倍。
在电视和平板电脑等偏休闲娱乐的电子产品方面,中国的消费量也相对偏低,这可能与我国居民的生活习惯或消费偏好有关。我国2024年千人电视购买量为34台,墨西哥为52台,是我国的1.5倍;日本为65台,接近我国的2倍;美国更是高达121台,接近我国的四倍。在平板电脑方面,我国的消费量稳定在16台/千人,墨西哥为27台/千人,是我国的1.6倍;日本和美国同样分别达到了我国的2倍和4倍。
04
汽车
由于美国在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分类上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所以我们把乘用车和商用车合并起来看汽车消费的情况。如图17所示,中国的千人汽车购买量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从2019年的18辆/千人开始增长,近两年的增长幅度进一步扩大,到2024年达到22辆/千人。
中国在汽车消费水平上远高于墨西哥,接近其消费量的2倍,且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千人汽车购买量在疫情期间显著下降,尽管在近两年有所恢复,但仍然不及2019年时的水平。2024年,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的千人汽车购买量为48、38、36和31辆,分别是中国的2.2、1.7、1.6和1.4倍。而从人均消费金额上看,这些国家的消费达到了我国6.6、4.3、3.5和2.2倍。显然,我国与这些国家在人均汽车消费数量上的差距,要远小于人均消费金额上的差距。
总体而言,中国人均制造品消费量与相似发展阶段国家基本持平,仅略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制造品实际消费量的差距远小于按人均消费金额所计算的差距。与日、德、法等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家用电器消费量大致相当于这些国家的60%-70%的水平,人均汽车消费量大约为50%-60%,人均服装鞋子消费量大约为50%左右,电子产品大约为这些国家的40%-50%。
四、住房消费
住房消费可以从人均建筑面积和人均住宅套数两个指标来比较。
中国官方统计数据目前仅有人均建筑面积。我们在CF40研究·简报《长尾Ⅳ:房地产没有过剩只有错配》中提到,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城镇总人口为8.76亿人,住宅总面积为339.6亿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38.8平方米/人。
估算人均住宅套数的关键在于确定平均每套住房的面积。我们采用30个大中城市2010年至2024年间的商品房成交数据进行测算:15年间这些城市累计成交商品房28.1亿平方米,共计2656万套,由此得出平均每套面积为106平方米。基于这一标准,可初步估算我国人均住房套数为0.365套。
如图18所示,法国的人均住房套数高达591套/千人,是我国的1.5倍,美国的人均住房套数是我国的1.1倍,日本是我国的1.3倍,OECD的平均水平是我国的1.2倍。墨西哥的人均住宅套数为278套/千人,低于我国和OECD平均水平。这样来看,我国人均住房套数和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差距不算太大,与OECD国家相比大致处于中下的位置。
但住宅套数这一指标会受到单套住宅平均建筑面积的影响,并不能全面反映一国居民的居住水平,因此我们搜集了其他经济体的相关数据并计算了人均建筑面积,和中国进行比较。
如图19所示,我国的人均建筑面积为38.8平方米,与墨西哥的39.6平方米十分接近,日本、德国、法国和美国分别为45.8、53.6、58.8和62.9平方米,分别是我国的1.2、1.4、1.5和1.6倍,如果再考虑到我国农村的住宅面积的话,这一差距还会进一步缩小。
从住房拥有量和建筑面积来看,中国居民的住房水平并不低,人均住宅套数和人均建筑面积与发达国家差距也并不大,要远小于按人均消费金额计算的差距。按照汇率调整后的人均消费金额来计算,中国的消费水平不足墨西哥的一半,但在居住面积和住宅套数上却与墨西哥持平,人均居住面积也正在接近发达经济体日本。
五、服务消费
服务类消费涵盖品类繁多,涉及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多个领域。与实物商品不同,服务类消费的品质标准化程度较低,质量评估存在一定主观性,如教育服务的效果、餐饮住宿的体验品质、文艺演出的艺术水准等,均难以建立统一的量化标准。因此,我们在对比时暂不将服务品质差异纳入考量范围,而是基于相对标准化的指标进行简单的对比。
01
教育
教育领域的消费包括学历教育、课外培训、素质教育等,我们这里选取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作为衡量国民教育消费基础水平的核心指标。预期受教育年限是指,根据当前的入学模式,儿童从小学到高等教育阶段预计可以接受的总教育年数。
如图20所示,伴随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中国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从1990年的8.6年显著提升至2022年的15.2年,增长了76.7%。
中国的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尽管起点较低,但增长速度很快,到2010年就基本追平墨西哥,并在2019年超越了墨西哥。到2022年,中国基本追平日本,与法国、美国之间的差距不足1年,和德国相差不到2年。因此,从预期教育年限这一量化指标来看,中国居民教育水平至少也是不低的。
02
医疗
医疗消费评估指标众多,包括医疗设施密度、医师配比等投入性指标,本文选择人均预期寿命这一结果性指标来衡量各国医疗消费的实际效果。当然,人均预期寿命也不仅仅受到医疗水平的影响,还与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相关,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居民享受的医疗服务水平。
如图21所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自1965年的53岁起步,经历了长期稳定的增长过程,至2023年达到78岁。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与墨西哥在2004年前保持相近水平,此后中国持续提升并逐步拉开差距。中国于2020年超越美国,与日本、法国和德国的差距也在不断收敛。从最终结果来看,中国医疗体系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差。
03
娱乐
娱乐消费的形式多样,涵盖旅游、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众多领域,我们这里以旅游消费为例分析娱乐消费状况。
在国内旅游方面,中国人均年度国内旅游次数从1995年的约0.5次持续攀升,至2019年达到4.2次的历史峰值,超过法国的3.86次,并已十分接近日本4.6次的水平。尽管受疫情冲击,2020-2021年有所回落,但2023年我国人均每年国内旅游次数迅速反弹至约4.0次,基本恢复至此前的峰值水平。
国际旅游方面,中国同样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人均年度出境旅游次数从1995年的接近零水平稳步提升,至2019年达到约0.11次。日本的人均国际旅游次数近年来基本保持稳定,2019年约为0.16次,我国与日本在国际旅游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步收窄。美国、墨西哥和法国的人均国际旅游次数相对较高,2019年分别达到0.52、0.66和0.73次。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外旅游消费的次数与国家地理区位、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国内与国际旅游结合起来来看,中国旅游消费水平与发达经济体日本较为接近,意味着在旅游娱乐这一领域中国的消费水平或许并不算低。
服务消费领域涉及面广、种类繁多,且难以建立统一的标准化衡量体系,因此我们选取教育、医疗和旅游三个代表性领域进行比较分析。从这三个维度来看,中国居民在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方面的消费量及其带来的效用,与发达国家已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人均旅游次数与其他国家略有差距,但远小于按人均消费金额计算的数据差异。
需要强调的是,评估服务消费不能仅关注消费频次,服务质量和消费体验同样重要。例如,基础教育之外的素质教育培养水平、课外兴趣开发程度,以及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满意度等,这些消费的效用难以量化比较,却是衡量服务消费水平的关键指标。我们这里主要用相对基础的效用指标来衡量人均服务消费量的水平。结合当前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我国在服务消费领域仍然需要注重质量与效用的提高。
六、总结性观察
尽管从人均消费金额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但从实际消费量的维度分析,这一差距远比按人均消费金额计算的差距要小得多。我们在这里列出了2023年(或各指标最新数据年份)中国与主要发达经济体在各类实际消费量上的表现。如表1所示。
为更直观地展现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消费差距在哪里、有多少,我们进一步计算了中国消费量与其他经济体的相对比例,即中国的消费量相当于其他经济体的多少倍(表2),并从三个维度进行比较。
第一个维度:绝对消费量的比较。红色字体表示中国该类消费的绝对值已超过其他国家(相对比例大于1)。我国在食物、手机、部分家用电器、教育和医疗等关键领域的消费量或消费效用已直接达到甚至超越了部分发达国家。
第二个维度:以人均最终消费金额为基准的比较。除了台式电脑和国际旅游等体量较小的领域,我国实际消费量在其他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都明显小于消费金额的差距。
第三个维度:以人均GDP为基准的比较。表2中黄色背景标示的数值表示我国与该国的实物消费量差距小于人均GDP差距。可以看到,除电子产品外,我国实际人均消费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均小于人均GDP差距。
与日本对比,中国的人均消费金额仅为日本的26.8%,但在人均绝对量上,卡路里、蛋白质、鞋和手机的消费已超过日本;服装、电视、冰箱和汽车的消费量也远高于日本的30%,大致在50%–80%区间。预期受教育年限、预期寿命和国内旅游等服务消费则大致为日本的90%左右。仅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的消费量低于日本的30%,大致在20%左右,但差距并不显著。因此,从实物消费量的角度看,30%这一数字显然夸大了中日之间的消费差距。
再与墨西哥对比,中国的人均消费金额仅为墨西哥的50%,但我国在卡路里、蛋白质、手机、空调、汽车和住房等方面的消费绝对量已超过墨西哥;服装、笔记本电脑、电视、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及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的消费量也远超墨西哥的50%,大约处于70%–90%之间。仅国际旅游次数低于墨西哥,大约为其20%。因此,中国的人均消费水平应当高于墨西哥,而不是仅为墨西哥的50%。
综合而言,我们认为,中国的人均消费水平实际上应该高于墨西哥(约为10000美元),而非按人均消费金额统计显示的仅为其50%;同时也应该至少可以达到日、德、法等主要发达国家的40%-50%水平,而非统计金额所显示的20%-30%。如果从实物消费量角度衡量,中国的消费水平或许会比当前按金额统计显示的水平高出一倍左右。
基于上述系统性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四点总结性观察。
第一,中国的消费水平存在系统性低估。人均绝对消费量远高于按汇率调整后的人均消费金额所反映的水平,也高于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人均消费水平,甚至高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所对应的消费水平。
这种系统性低估在多个消费品类中都有体现,从食品消费到耐用品消费,从基本生活需求消费到改善性消费,中国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都显著超出了传统国际比较方法所显示的水平。
第二,中国消费水平被低估的原因在于价格和汇率。从价格层面看,人均消费金额等于消费量乘以消费价格,既然我国的实际消费量并不低,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存在系统性偏低的特征。
作为“世界工厂”和人口大国,我国依托完整的产业链、规模经济效应和相对较低的要素成本,能够以远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提供商品与服务。从汇率层面看,中国较高的实际消费量反映出人民币具有较强的真实购买力,但这种购买力优势并未完全体现在汇率水平上。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应该反映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水平,而当前人民币汇率与其真实购买力相比可能是偏低的。
第三,尽管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经不低,但仍有提升空间,不仅是数量上的提升,还有质量的升级。从数量维度看,我国在服装、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品类的人均消费量都还有提升的空间,当前消费补贴政策正是针对这些领域发力激发消费潜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补贴政策的可持续性,避免补贴退坡后可能出现的消费回落。
从质量维度看,我国消费升级的空间更为广阔,特别是在服务消费领域。服务消费具有个性化、难以标准化的特点,我国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服务消费领域还有巨大的提高空间。
第四,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规模不受上述消费水平重新评估的影响,主动提升消费以实现更加平衡的贸易结构,既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和居民福利改善,也有利于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消费水平的系统性低估本质上是统计的问题,无论我们如何重新计算,中国每年数千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客观现实并不会因此改变。因此,我们仍然需要主动提升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模式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更加均衡的内需拉动模式,同时也能直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和福利。从国际角度看,中国消费市场扩大将缓解全球贸易失衡,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稳定和友好的外部发展环境。